核舟记教案

时间:2023-12-25 23:59:12
【精品】核舟记教案四篇

【精品】核舟记教案四篇

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,总归要编写教案,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。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!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核舟记教案4篇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核舟记教案 篇1

【教学目的】

1、解决本单元教学要求──段篇质疑中提出的几个问题。

2、通过对说明文的学习探讨作者如何选材组材为中心服务的特点。

【教学重点】

围绕学生课前质疑的问题展开讨论,以便深入理解课文。

1、作者为何先写船舱再写船头?引用苏轼《赤壁赋》语句的目的何在?

2、人物形态的描写有什么作用?

3、最后一段似乎跟主题无关,可否去掉?

【教学难点】

作者文章中蕴涵的深层思想。

【教学方法】

讨论、引导、评述。

【教学步骤】

一、课前3分钟“介绍”。学生介绍《小王子》及作者,点评

二、复习前一节课相关文言常识(出示幻灯片)

1、字音:

罔不 贻 八分有奇 衣褶 矫首昂视 不属 锥髻 虞山 篆章

2、解释加点字的含义:

明有奇巧人 特别手巧

罔不因势象形 无不 模拟(如象形字)

石青糁之 涂

其两膝相比者 靠近 (如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)

珠可历历数也 清清楚楚(如“历历在目”)

其船背稍夷 平 (“化险为夷” 的“夷”为“平安”)

钩画了了 清清楚楚(今有“清晰明了”)

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挑选

3、比较多义词的用法:

为宫室/中轩敞者为舱/为人五(刻──是──刻有)

能以径寸之木/以至鸟兽、木石(木头──树木,如“草木皆兵”)

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/长约八分有奇(特别──零数)

东坡右手执卷端/其人视端容寂(边──正,如“端正”)

高可二黍许/珠可历历数也(大约──可以)

能以径寸之木/闭之/石青糁之/左臂挂念珠倚之(的──窗──涂──左膝)

4、找出句中通假字:

长约八分有奇 “有”同“又”

左手倚一衡木 “衡”同“横”

诎右臂支船 “诎”同“屈”

三、新授

前边我们扫除了字面障碍,简单明确了本文总分总结构及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(船舱──船头──船尾──船背)为顺序的说明顺序,也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苏轼及其《赤壁赋》,今天我们来讨论同学们段篇质疑中提到的几个问题:(幻灯片显示)

1、作者为何先写船舱再写船头?引用苏轼《赤壁赋》语句的目的何在?

2、人物形态的描写有什么作用?

3、最后一段似乎跟主题无关,可否去掉?

4、本文似乎是一篇简单的说明文,好像没表达什么更深的感情,是这样的吗?

老师:首先请同学们来看问题1──作者为何先写船舱后写船头?(同桌讨论)

学生:思考,但一时没有答案。

老师:齐读一下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,总结一下作者笔下的核舟特点:

学生甲:小巧。

老师:学会从文本中找有代表性的词语来表达。

学生:奇巧、灵怪。

老师:为什么说它奇巧、灵怪?

学生:那么小一个核舟,刻了那么多人和物。

老师:请同学们边看核舟的图示(幻灯片显示),边思考──核舟的大小(长八分有奇,八分,不足3厘米,高两黍许,即两个黄米粒高。这么小的一个空间内王叔远刻了什么?

学生:为人五,为窗八,为箬蓬;为楫,为炉,为壶,为手卷,为念珠各一;对联、题名并篆文三十有四。

老师:是不是刻画东西多,刀法精细就可以称为“灵怪、奇巧”?

学生:摇头,但不能说出所以然。

老师:雕刻出来的材料多但不能说明精,充其量只能说明他技术高超而不能说明他艺术性强。如果作品缺乏主题也就缺了灵魂。大家看核舟的主题是什么?

学生:苏轼泛舟赤壁。

老师:王叔远赠送核舟时明明确确告诉作者雕刻主题了吗?

学生:没有。

老师:那他是怎么知道的?

学生:猜测出来的,他用了一个“盖”

老师:根据呢?

学生:船舱部分对联的描写“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”和“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”的句子是《赤壁赋》中的句子。

老师:那么这两个句子的作用是什么呢?

学生甲:是苏轼两次游览赤壁的环境描写,秋季和夏季。

学生乙:它交代了苏轼仕途不得意时泛舟看到的美好景色,在这样的美好景色里他才能忘却忧愁。

学生丙:很像柳宗元的《小石潭记》和《钴姆潭西小丘记》里的环境和感情吧?

老师:很好,能联想到刚刚学过的柳宗元,柳和苏相似的经历,相似的环境。《赤壁赋》中“耳得之为声,目遇之成色”的环境与《钴姆潭西小丘记》多么相似。请同学们回忆“清泠之状与目谋,瀴瀴之声与耳谋,悠然而虚者与神谋,渊然而静者与心谋”(齐声背诵)

老师:好,眼前有多少恬淡与美好,心中有多少块垒之气不能宣泄呢!那么现在可以总结出两副对联的作用和作者先写船舱的用意了吧?

学生甲:交代环境,利于突出主题。

学生乙:打破时空局限,移来江上风月。

老师:很好很好,有了这样的背景,兴趣相投而又神态各异的人物出场就合情合理了。

老师查过一些资料,桃核舟是雕刻的禁区,因为纹路比较粗,而且多有小孔通内部,能用的材料万中选一,明清只有极少的人敢向桃核下手。王叔远也只雕出了两三枚核舟。又因为传说桃木能辟邪,一如我们学过的王安石《元日》中的描写“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”一样,所以桃核雕一般存于宫廷,贵于金银。你觉得王叔远把这么珍贵的核舟送给作者的原因是什么?

学生:他们关系好吧。

老师:除了这一点,还有吗?

学生:王叔远觉得作者能读懂他,能理解他的苦心吧。

老师:很好。知己。下面看作者怎么样读懂王叔远的。请同学们思考第2个问题──人物刻画有什么作用?

学生沉思。

老师:音乐家通过音乐说话,舞蹈家通过形体说话,文学家通过语言说话,那么雕刻家通过什么来说话呢?

出示幻灯片──课文第三自然段。老师范读,请学生上台表演三个主要人物的动作神态。注意人物的细微差别。

学生三人上台,分别模拟苏轼、鲁直和佛印。其余同学互相提醒学生突出“执卷端,抚鲁直背,如有所语,佛印“袒胸露乳,矫首昂视,卧右膝,诎又臂”等动作。

老师:能分析三人的动作神态有什么 ……此处隐藏1370个字……>三、同层展示,评星

四、小组交流,异质帮扶

五、师生探究:

(一)学习第三段

1.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:

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悟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

2.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。

3.思考讨论: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;主要说明了什么?

明确: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。

4.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武、鲁直(黄庭坚)和佛印神态的句子,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?

明确:从“苏、黄共阅一手卷”、东坡“左手抚鲁直背”、鲁直”右手指卷,若有所培”和佛印的“矫首昂视”可以看出,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、放旷的胸襟,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,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。

5.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,着墨较多的是谁?为什么?

明确:这当然是“东坡”。三人中,苏武居中,作者起笔直逼其面:“峨冠而多髯者”,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,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。所以如此,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,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“初衷”;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“盖大苏泛赤壁”,这样说明,才能与其主题吻合。否则,松散割裂,不知所云。

6.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、精湛、无微不至呢? 明确: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,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,对东坡、鲁直‘依格”的介绍,对怫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“珠可历历数也”。

(二)学习第四段

1.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:

(1)长约八分有奇。(2)左右各四,共八扇。(3)船头坐三人。(4)共阅一手卷。(5)横卧一揖。(6)倚一衡木。(7)为字共三十有四。

由此可见,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,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,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“数词十量词十名词”的格局不同。

2.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?

明确:拟人:船尾横卧一揖比喻:居右者谁会仰面 顶真:左手抚炉,沪上有壶。

3.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?

明确: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。先说“楫左右舟子各一人”,而后分说,从“居右者”说到“居左者”。

4.这一段描述“舟子”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?

明确:两“舟子”虽神情各异,一个“若啸呼状”,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,显得悠闲自在;一个“视端容寂”,仿佛在专注听“茶声”。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,这就是愉悦。 轻松、活泼自乐。再加上船揖的“横卧”,更加暗示出有辑同于无揖,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。

六、课堂小结,课堂检测。

七、布置作业。

个人备课

小结: 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

尝贻余核舟一 (总)

船头坐三人 中轩敞者为舱 船尾横卧一楫

舟 (居左)(居中)(居右)边(分)

鲁直 苏轼 佛印 居左者 居右者

通计一舟 (总)

反思与重建

一、课前检测题:写出下列字的意思

1.有奇巧人( )2.罔不因势象形( )( )( )3.尝贻余核舟一( )( )( )4.盖大苏泛赤壁云( )5.高可二黍许( )( )( )6.启窗而观( )

二 、课堂检测题:翻译下列句子

1.罔不因势象形,各具情态。 2.尝贻余核舟一,盖大苏泛赤壁云。

3.中轩敞者为舱,箬篷覆之。 4.启窗而观,雕栏相望焉。

三、作业设置:

1、背诵课文第三段(选做)

2、同步训练(必做)

核舟记教案 篇4

一、实物导入:

高仅盈寸的工艺花瓶,介绍我国传统的内画艺术。引出微雕艺术。有人曾把整部《红楼梦》雕刻到一把竹扇上,成了微雕艺术的精品,从而破了微雕行业的吉尼斯记录。微雕 艺术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,核雕就是其中之一。今天,我们就来欣赏一艘雕刻在桃核上的小舟。

二、擂台赛

课前大家已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自学,现在我来宣布擂台赛开始。A组准备好了吗?B组呢?究竟花落谁家,让我们拭目以待!

(一)自主:

答一答:

A、读准字音:

虞山 罔 峨冠 髯衣褶 舟楫 椎髻 壬戌

B、解释下列实词:

糁 相比 不属 夷 了了

修狭 盈 灵怪

C找出通假字:

1、八分有奇

2、诎右臂支船

3、左手倚一衡木

4、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”

5、虞山王毅叔远甫刻

D、解释多义词

曳屋许许声

高可二黍许

杂然相许

潭中鱼可百许头

为宫室

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

E、翻译句子:

1、罔不因势象形,各具情态。

2、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,高可二黍许。

3、卧右膝,诎右臂支船,而竖其左膝,左臂挂念珠倚之。珠可历历数也。

4、其人视端容寂,若听茶声然。

统计得分。

(二)合作

1、 译一译

同位合作翻译课文:(1)每人一段轮流翻译 (2)要求文从字顺,可增删调补

2、 比一比

A、通过自学,你解决了那些问题,说出来,看哪一组问题解决得好。

统计得分。

B、现在我有几个问题,看应该如何作答?比比哪组回答得好。

背:脊背,泛指物体的背面,此处与马背一样。故此应指船顶。

船头坐三人,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,佛印居右、鲁直居左。苏、黄共阅一手卷。东坡右手执卷端,左手抚鲁直背。鲁直左手执卷末,右手指卷,如有所语。

船头坐三人,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,佛印、鲁直坐两边。苏、黄共阅一手卷。东坡右手执卷端,左手抚鲁直背。鲁直左手执卷末,右手指卷,如有所语。

苏东坡先游赤壁,然后才有前后《赤壁赋》的诞生,为何核舟上却事、文同时出现?

人五,窗八:

文言中数词可放在名词后面,现代汉语一般没有这样的语序,多是数词+量词+名词。

(三)做一做

(1)按照课文说明开上小窗,画上题字

(2)用小纸片剪成3个人形,并为东坡画上胡子,在船头摆好位置(注意方位)

3)根据译文将课文内容的主体部分改成“解说词”,要求语言通俗、形象、易懂

(四)说一说

每组推荐一人进行解说

讨论(1)作者介绍了核舟哪几个方面的内容?

2)作者是怎样赞美这只核舟的雕刻技艺?

与《口技》结尾比较异同:

忽然,抚尺一下,群响毕绝。撤屏视之,一人,一桌,一椅,一扇,一抚尺而已。

《【精品】核舟记教案四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