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在二十二岁散文

时间:2024-07-04 21:27:12
写在二十二岁散文

写在二十二岁散文

故事能否再简单点儿,从此,天空都是透明的,你的样子清晰可见。

南方有嘉木,北国有相思,而你是我日复一日的眷顾。

七月的风,八月的雨,可九月依旧没有你。

生命的伊始,一直在走,步步向前。所说着的一切美好的生活,却,并不多见。冥冥中又觉得,这种漫长的时光里,前路漫漫,尝遍人间疾苦,经历生老病死这样一个反复轮回,大抵这是最后的宿命。被生活糟蹋的遍体鳞伤的时候,所说着的才会是百毒不侵,最终,心如止水,沧桑宁静。

幼稚,成熟,平静,消亡。生如夏花之绚烂,死如秋叶之静美。

浑浑噩噩的已度过生命接近半数,却没有故事可言,看向天空,满目皆是你。

有关于阅读,确实是微不足道。相比于别人读过诸多的大部头书,似乎我压根儿没有阅读量。曾有过体悟,十四五岁读过红楼梦,压根儿看不懂,不知所云,只看到第六回便停下了。读不懂,读与不读也就没什么意义。真正读懂一些个句子,是可遇不可求的,直击灵魂的深处。

前些时段,重新看了下鲁迅先生的.《祝福》,这个是过去中学时代课文就有学过,然而,现时重读却依然不太明白,对于刻画祥林嫂的细节描写,不懂其中奥妙。

“我真傻,真的,”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,接着说,“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里没有食吃,会到村里来;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”。

对于这样一段反复出现的话,就极具有韵味,却又无法准确的用言语表达。

有些句子,可能,即便是这一生也不会明白。世事如书,我偏爱你这一句,愿做个逗号,待在你脚边。但你有自己的朗读者,而我只是个摆渡人。

羡慕读了好多书的人,腹有诗书气自华,读一本书,更像是读一个人。懂,是很难的。

兴趣和职业,我更喜欢是一个闲人,走遍山河故里。前几年,时不时地喜欢写一些句子,无病呻吟也好,为赋新词强说愁也罢,总之,都,不堪入目,本是不值一提的。专业的笔者,格律,押韵,抑扬顿挫,详略有序,文体泾渭分明。就律诗而言,会格外注重平仄与押韵,更或者词性搭配,这是职业使然。而兴趣,随心而作,没有格式可言,兴起时,也可“洋洋洒洒”,乱写一篇,偶尔地,也可有一两个句子惊魂一瞥。

没有了条条框框,这是自由,没有束缚,却有了灵魂,生动,鲜活,创作本就,自由。朴实无华,也能深入灵魂,辞藻华丽,也未必值得品读。而反之,这种自由,也总是产生各种“四不像”,只能将其定义为“杂文”,日志,随笔。有些东西啊,是一种冥冥中的偏爱,喜欢就是,贻笑大方也还比不得自嘲。时间忙碌,也总愿多熬一分钟的夜。

写,是一种记录,也是一种分享,是一个人的自赎,也是同自己和生活的对话。一些些文字,是孤独者与孤独的交流。

“老板,我…想辞职”

“年轻人啊,得要有理想,要好好地上班工作”

“我最大的理想就是不上班”

有个兴趣,在尘世中摆渡时,灵魂便有所依靠。

同美好的爱情一样,美好的生活依然也是,都只曾听闻。流传的故事那么多,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情节都曾深深向往。生活不是活在梦里,人间,总会充满各种复杂无奈的矛盾,一切看似丑陋的光景,然而确实在人间。

刻骨铭心,至死不渝,这些都成为了遥不可及的虚无,可只能向前,回头已无岸。有人啊,说,这一辈子只爱你,这种有关于誓言的话,都显得那么可笑。

只是啊,如果连个誓言都没说,这样的爱情就值得考量了。有过海誓山盟,至少证明,曾经爱过。

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,而孤独,一直如影随形。孤独,一个人的必修课,如果没有学好,还得去重修。人生路漫漫,背上孤独,就可尝遍人间疾苦,做一些荒诞却又偏爱的事。

十年前,中学时代,总有个环节,文言文翻译。水调歌头中,写“何事长向别时圆”,要是懂,何须翻译,翻译,即意味着不懂,那,读与不读,有何意义。反复品读句子,比翻译更有意思。翻译,是对经典的“亵渎”。

生命,一刻不止,没有撤退可言,在宿命注定的路上。倏忽回首,却是百般滋味在心头。

仿佛错过了,又像是遗忘了,恍惚间似乎迷失在这无限宽阔的天地间。

你从来处来,我往去处去。爱得深沉的是我,爱得热烈的是你。我们之间,你如火是歌,我静谧似梦。横亘的,是你,是我,是苍苍莽莽,是沉沉浮浮,是心怀万物,是得一目睹。

——于庚子二月廿八记,时年二十又二。

《写在二十二岁散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