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青四十年祭散文

时间:2024-06-30 16:23:20
知青四十年祭散文

知青四十年祭散文

年初有知青朋友来找我,说今年是知青下乡四十周年,北京上海等地都成立了“知青联合会”,要在四十周年之际重访黑土地。闻言,心里为之感动,多么执着的一代人呀。

四十年在人类历史中仅是长河浪花,但对当年每个下过乡的知青来说,都不会忘掉这朵浪花,的确需要好好纪念,但是说到联络,一则本人不善交际:二则工作缠身,实在脱离不开,于是我表示到时候我给大家鼓与呼。近来不断见到新闻媒体报道知青下乡四十周年的事情,便想到半年前的承诺,因为自己也是知青,四十年前也有过那刻骨铭心的经历,虽然已是历史,但进入回忆还是心潮澎湃,自然想到应该为我们这代人写点什么。

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,也是震动整个社会的大事件,开始的时候大家还都很狂热,争先恐后的要奔赴广阔天地去埋葬帝修反,可到了那儿才逐渐冷静下来,原来面对的不是帝修反,而是严峻的现实生活;冬天的宿舍大白天飘雪花,钻被窝得穿着棉裤,睡觉得扣上狗皮帽子,带上口罩,早上卷行李得把冻到墙角的褥子扯下来,盆里的洗脸水一夜就冻成冰坨。夏除铲地骄阳似火,一条垄十几里长,汗珠掉地上摔八掰,到后来连汗都没得出了,铲到地头连个遮阴的地方都没有,扯两根锄杠,躺在上面竟能酣然入睡。一年到头没地方洗澡,男孩子倒还可以忍受,当然女孩们也得这般忍受。看过《蹉跎岁月》、《血色浪漫》的电视剧吧,不必细说,凡是知青都有过类似的经历,知青的坎坷即便与我们父辈相比,也毫不逊色。谁敢说我们不是很苦难的一代?!

当然,说到苦难,是现在回忆中的感悟,当年好像真没感觉到苦,用时髦的话说;生活里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,本人所在的鹤山农场,属军垦序列,算条件不错的地方,可春夏秋冬天天顿顿大头菜汤,不愿意喝也得喝,还喝出了顺口溜;“九三的馒头鹤山的汤,喝到肚子里叽哩咣当,早上喝汤迎朝阳,晚上喝汤钻茅房”。第一年春节不让回家,说是过革命化春节,警惕苏修发动战争。都是十六、七岁的孩子,那份儿想家呀,有一个哭的,全宿舍的人都跟着哭,但不让走就不走,生怕当逃兵,过革命化春节打夜班往地里送粪,数九寒天滴水成冰,大家就是这么熬过来的,去时的赢弱书生,回来时都成了五大三粗的壮汉,有知青这杯苦酒垫底,什么样的酒都能对付!至于后来的返城、就业、下岗、退休……,生活的坎坎坷坷,与农场经历相比,实在只能是毛毛雨,说起来这也是生活给我们的厚重礼物,现在的.年轻人再没有这个特殊待遇了,看来我们又是很幸运的一代。

好像是八十年代初,去一知青夫妻家做客,父母退休让他们接班当了工人,因为房子紧张,他们与父母同住在一室一厨的单元楼里,进屋就好生奇怪;这二位睡哪儿呢?后经观察得知,他们睡厨房,晚上才将橱柜下的折叠床拉出来住宿,早上再推回去,真难为了这二位,可他们却不以为意,说这就不错啦,比当知青时好多啦。此话在我的耳畔萦绕至今。前些时有一位我曾经给开过颅的老知青来访,一脸的不好意思,怯声向我道出来由;开颅手术是留得性命,但不能工作了,生活陷入困境,想办个低保,按说也是正当要求,他却很为难,一则感到大老爷们,五十来岁就吃低保,让人笑话,二则觉得给我添了麻烦,穷得无以回报。我按规定给他出示了证明,看他咧咧勾勾离去的背影,心里一阵酸楚,只有从社会最底层走过来的知青,才能对这几百元的低保感到满足。知青是最知道满足、懂得感恩的一代。

四十年的风雨,再称呼“知青”好像已经名不副实,毕竟都五、六十岁的年纪,熬到了爷爷奶奶的辈分,但正如那首老歌唱到的;革命人永远是年轻,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……

沧桑岁月带走了知青们的青春,但既然历史赋予了我们“知识青年”的名号,那就不妨永远年轻下去,“…‥鬓微霜,又何妨?云中持节何日遣冯唐,会拉雕弓如满月,西北望,射天狼”。知青的经历让我们饱经风霜,也让我们受用终身,我们就应该是永远年轻的一代。

《知青四十年祭散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